譯文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挑好了鞋子,才發現:
“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原文鄭人有欲買履者(一些書上寫“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擴充套件資料
鄭人買履,是先秦時代一則寓言故事,出自戰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它既是一個成語,也是一個典故,但它更是一則寓言,主要說的是鄭國的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資料的習慣。
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說明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將一事無成。
創作背景
本篇文章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是戰國末期思想家韓非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主要講明君治理國家要有辦法,全文分為六章,分別從“忠言逆耳”、“民為利/士為名”、“以身作則”、“誠信”等方面論說,至今也有很重要的意義,值得後人借鑑和學習。
作者簡介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稱韓非子,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 。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韓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學生,秦國丞相李斯師兄。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約公元前280年出生於戰國末期韓國的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鄭韓故城)。當時六國戰亂紛飛,為了躲避霍亂,韓非一家只好逃到了駐馬店的一個村落中。作為貴族子弟的韓非從小立志要幹一番大事業,振興家族,富強韓國。
因此,小小年紀就單獨一人周遊列國,一路上努力的學習各家的思想。
韓非有嚴重口吃,但卻是文筆流暢的優秀作家。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
韓非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韓非將自己的學說,追本溯源於道家黃老之術,他對老子《道德經》有相當大的研究,《韓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韓非的哲學觀點。
韓非的書傳到秦國,秦王非常讚賞韓非的才華。不久,因秦國攻韓,韓王不得不起用韓非,並派他出使秦國。
韓非與李斯之政見相左。韓非欲存韓,李斯欲滅韓。因為韓非子和李斯曾經是同窗,李斯深知韓非辯才了得,擔心嬴政被韓非計謀所矇蔽,故上疏嬴政,陳述其中利害。
秦王認為李斯言之有理,便抓捕韓非。廷尉將其投入監獄,最後逼其服毒自殺。韓非想上書始皇帝,被拒絕。後來始皇帝后悔了,派人赦免他,但是韓非已經死了。
韓非子的文章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風格。韓非的《孤憤》、《五蠹》、《說難》、《說林》、《從內儲》五書,十萬餘言,字裡行間,嘆世事之難,人生之難,閱盡天下,萬千感懷。
原文鄭人有欲買履者(一些書上寫“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挑好了鞋子,才發現:
“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直接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1][2]註釋鄭:鄭國。
且:將要。
欲:將要,想要。
者:定語後置,(怎麼樣)的人。
先:首先,事先。
度(duó):衡量。動詞,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而:順承連詞,意為然後。
置:動詞,放,擱在。
之:代詞,它,此處指量好的尺碼。
其:其它。
坐:同“座”,座位。
至:等到。
之:動詞,到……去,前往。
操:動詞,拿、攜帶。
已:時間副詞,已經。
得:得到;拿到。
履:名詞,鞋子,革履。
乃:於是,就;才。
持:動詞,拿,在本文中同“操”。
度(dù):名詞,量好的尺碼。
之:代詞,代量好的尺碼。
操:攜帶。
及:等到。
反:通“返”,返回。
罷:結束。
遂(suì):於是;最終。
寧(nìng):副詞,寧可,寧願。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市罷:集市結束。
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何不試之以足:之,代詞,代指他想買的那個鞋子,是特殊句式中的倒裝句,正常語序應該是”何不以足試之?” 意思是:為什麼不用腳去試試鞋子呢?[1][2]
敘述了古代有個鄭國人去集市買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卻不相信自己的腳,結果沒有買到鞋的故事,諷刺世上很多人不顧實際情況,只相信教條的做法。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
“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
“寧信度,無自信也。”
註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裡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裡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裡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俱。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裡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裡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譯文: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買鞋子時,忘記把量好的尺碼帶在自己身上。
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說:“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
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
【說明】這篇愚蠢可笑的故事,諷刺那些墨守成規、迷信教條、不相信客觀實際的人。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
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
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鄭國有一個人,眼看著自己腳上的鞋子從鞋幫到鞋底都已破舊,於是準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
這個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隨手將小繩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門了。
一路上,他緊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來到集市。集市上熱鬧極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各樣的小商品擺滿了櫃檯。這個鄭國人徑直走到鞋鋪前,裡面有各式各樣的鞋子。
鄭國人讓掌櫃的拿了幾雙鞋,他左挑右選,最後選中了一雙自己覺得滿意的鞋子。他正準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繩被擱在家裡忘記帶來。於是他放下鞋子趕緊回家去。
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儘管他快跑慢跑,還是花了差不多兩個時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陽快下山了。
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店鋪已經關門。他來到鞋鋪,鞋鋪也打烊了。他鞋沒買成,低頭瞧瞧自己腳上,原先那個鞋窟窿現在更大了。
他十分沮喪。
有幾個人圍過來,知道情況後問他:“買鞋時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穿一下,試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
“那可不成,量的尺碼才可靠,我的腳是不可靠的。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人的腦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樣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觀實際,自以為是的人不也像這個揣著鞋尺碼去替自己買鞋的人一樣愚蠢可笑嗎?諷刺世上很多人不顧實際情況,只相信教條的做法。
鄭人買履的履是意思什麼
履的意思:鞋子,革履。
鄭人買履[ zhèng rén mǎi lǚ ]1.?【解釋】: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2.?【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
”(意思: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在家裡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3. 【示例】:至今,不相信自己,只按教條辦事,像鄭人買履的人還大有人在。
3.?【語法】: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鄭人買履”這裡的“履”為鞋的意思
履(lǚ),基本字意:
1、名詞:鞋的意思。
2、動詞:登位,實行,開始擔任職務等意思。
鞋:西裝革履。削足適履。
踐踩,走過:履歷(a.個人的經歷;b.
記載履歷的檔案)。履任。履險如夷(走在險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處險境而不畏懼,又喻安全地度過險境)。
如履薄冰(身臨其境)。
步伐:步履維艱。
執行,實行:履行。履約。
〔履帶〕在拖拉機、坦克車等的車輪上圍繞的鋼質鏈帶。
指領土:“賜我先君履”。
【動】(會意。小篆字,從屍,即人;從彳(chì),表示與行走有關。履在戰國以前一般只作動詞用。一般用“屨”稱鞋子。用“鞋”是唐以後的事了。本義:踐踏。
同本義〖treadon〗
履霜,履虎尾。——《易·坤》
可以履霜。——《詩·魏風·葛屨》
履蒯席。——《禮記·玉藻》
(袁可立)足履虎不咥,身恃之長城。——明 倪元璐《袁節寰大司馬像贊》
地履其黃。——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足之所履。——《莊子·養生主》
又如:履危(蹈踐高危之處);履畝(勘查田畝);履虎尾(踩踏虎尾);履跡(踏著前人的足跡);履霜(踩踏霜地。比喻由眼下跡象而警戒未來);涉水如履平地;履冰(行於冰上);履冰狐(踏冰而過的狐狸);履坦(行於坦途);履虛(行於虛空之中);履薄行走(於薄冰上)
穿鞋〖puton〗
自履藤鞋收石蜜。——唐·李賀《南園》“鄭人買履”這裡的“履”為鞋的意思
履(lǚ),基本字意:
1、名詞:鞋的意思。
2、動詞:登位,實行,開始擔任職務等意思。
鞋:西裝革履。削足適履。
踐踩,走過:履歷(a.個人的經歷;b.
記載履歷的檔案)。履任。履險如夷(走在險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處險境而不畏懼,又喻安全地度過險境)。
如履薄冰(身臨其境)。
步伐:步履維艱。
執行,實行:履行。履約。
〔履帶〕在拖拉機、坦克車等的車輪上圍繞的鋼質鏈帶。
指領土:“賜我先君履”。
【動】(會意。小篆字,從屍,即人;從彳(chì),表示與行走有關。履在戰國以前一般只作動詞用。一般用“屨”稱鞋子。用“鞋”是唐以後的事了。本義:踐踏。
同本義〖treadon〗
履霜,履虎尾。——《易·坤》
可以履霜。——《詩·魏風·葛屨》
履蒯席。——《禮記·玉藻》
(袁可立)足履虎不咥,身恃之長城。——明 倪元璐《袁節寰大司馬像贊》
地履其黃。——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足之所履。——《莊子·養生主》
又如:履危(蹈踐高危之處);履畝(勘查田畝);履虎尾(踩踏虎尾);履跡(踏著前人的足跡);履霜(踩踏霜地。比喻由眼下跡象而警戒未來);涉水如履平地;履冰(行於冰上);履冰狐(踏冰而過的狐狸);履坦(行於坦途);履虛(行於虛空之中);履薄行走(於薄冰上)
穿鞋〖puton〗
自履藤鞋收石蜜。——唐·李賀《南園》
鄭人買履是什麼意思,鄭人買履的履是意思什麼
織蓆販履什麼意思,《織蓆販履》的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yogurt是什麼意思,point的意思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