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主體的確認
1、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作被告。
2、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複議機關作被告。
3、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為,該組織是被告。
4、委託某一組織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5、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該行政機關是被告6、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1.有權做出的以派出機構為被告
2.超越授權的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為被告
3.沒有授權的由設立機關為被告
《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複議的案件,複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複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複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條 行政機關組建並賦予行政管理職能但不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的機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組建該機構的行政機關為被告。
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或者派出機構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超出法定授權範圍實施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為被告。
第二十一條 行政機關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情況下,授權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行使行政職權的,應當視為委託。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複議的案件,複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複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複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
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訴訟被告主體如何確定?
被告主體的確認
1、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作被告。
2、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複議機關作被告。
3、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為,該組織是被告。
4、委託某一組織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5、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該行政機關是被告6、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答覆:我們認為:根據行政訴訟法,交警支隊應是行政訴訟的被告。
行政訴訟的被告是指實施具 體行政行為的的行政主體,包括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訴訟的被告大致包括以下幾類:1、未經過行政複議的,作出具體行政 行為的行政主體是被告;2、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時被告;3、行政機關因結構調整被撤銷的,由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 主體為被告;4、經上級行政機關批准的具體行政行為,以在對外發生法律效力的文書上署名的行政機關為被告;5、行政機關組建並賦予行政管理職能但不具有獨 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的機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以組建該機構的行政機關為被告;6、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 權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該行政機關為被告;7、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超出法 定授權範圍實施行政行為,以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為被告。
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應當獨立承擔責任,判斷某一個機構或組織能否成為行政訴訟被告,關鍵要 看他是否享有行政主體資格,能否獨立承擔法律責任。交警支隊與刑偵、治安等部門不同,其根據法律法規授權,在交通管理方面具備行政管理職能,是交通行政管 理的主體。
法人不單是個公司法的範疇,國家機關也是法人,一般稱為機關法人。法人可分為機關法人、企業法人、社團法人等等。
行政訴訟中被告的確定與民事訴訟相比較而言,較為複雜些,《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雖然做了一些規定,但不具體,在司法實踐中不易操作,同時,在原告起訴的被告不適格時,也與民事訴訟規定的不同,民事案件中,人民法院發現原告不適格,除非原告撤訴,法院只能駁回原告的起訴,而行政案件則不然,《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三條規定:“原告所起訴的被告不適格,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當事人變更被告;原告不同意變更的,裁定駁回起訴。”因此,在行政訴訟中如何正確確定好被告,也是人民法院的責任和義務,筆者現就結合近幾年的理論和司法實踐談談如何確定行政訴訟中的被告問題。
(一)直接向法院起訴和經過行政複議以後向法院起訴被告的確定。
在我國,就救濟途徑而言,行政訴訟案件有兩類:一類是經過行政複議以後再向人民法院起訴;另一類是不經過行政複議程式當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前者稱經行政複議的行政訴訟案件,後者稱直接起訴的訴訟行政訟訟案件。
⑴、直接起訴的行政訟訟案件的被告的確定。《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1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因此,直接起訴的行政訟訟案件的被告是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
⑵、經行政複議的行政訴訟案件被告的確定。
經行政複議的行政訴訟案件,是指經過行政複議程式之後,複議申請人對複議結果不服,繼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案件。《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2款規定:“經複議的案件,複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複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複議機關是被告”。
(二)、共同行政行為中被告的確定。
《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3款規定:“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這是說,當兩個以上的行政主體作出同一個具體行政行為時,它們是共同被告。
共同被告之間負有連帶責任,當事人不能只選擇其中一個作為訴訟物件。這裡必須說明的是,共同被告的構成必須是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組織都是行政主體,非行政主體不能與行政主體組成共同被告。
(三)、行政授權關係中被告的確定。
《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4款規定:“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第20條、第21條的規定看,最高人民法院已把授權法的範圍從“法律、法規”擴大到“規章”。
據此,行政訴訟法意義上的“授權”,係指法律、法規與規章把某一國家行政職權設定給某一組織的行為。
(四)行政委託關係中被告的確定。
《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4款規定:“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第21條又補充規定:
“行政機關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情況下,授權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行政職權的,應當視為委託。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這些規定,明確了行政委託的特徵與在行政委託關係中對被告的認定。
(五)行政機關被撤銷後被告的確定。
行政機關被撤銷,在機構精間、改革中是常有的事。行政訴訟法對這種情況下被告如何確認作了規定。《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5款規定:
“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從理論與實踐上說,行政機關被撤銷以後,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一個行政機關被撤銷後,它原有的職權被併入到另一個行政機關之中,這時,這一被併入職權的行政機關屬於“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被告得由它來承擔。
另一種情況是一個行政機關被撤銷之後,它的職權沒有被明確併入到另一個行政機關之中,這時,應由撤銷其的行政機關作為“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被告得由它來承擔。
(六)在行政審批關係中被告的確定。
在現實中有時有這樣的情況,一個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須經上級行政機關批准。這種情況下,應由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告呢,還是應由上級行政機關為被告?為此,《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第19條作出了規定:
“當事人不服經上級行政機關批准的具體行政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在對外發生法律效力的文書上署名的機關為被告。”這一規則在現實中可以延伸為兩種具體情況:一種是一個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後,須報上級地政機關批准;上級行政機關批准後正式對外署名。
這種情況下,應由上級行政審批機關為被告。另一種情況是一個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後,雖報上級行政機關批准,但這屬於內部審批程式,上級行政機關批准後無須正式對外署名。這種情況下,應由原行政機關為被告。
(七)授權和未授權和超出授權範圍被告的確定。
《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4款規定:“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這是原則性規定,”《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0條則作了具體規定,該條第1款規定:
“行政機關組建並賦予行政管理職能但不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的機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組建該機構的行政機關為被告”。這是對已授權的情況下被告的確定。該條第2款規定“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或者派出機構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這是對在沒有已授權的情況下被告的確定。該條第3款規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超出法定授權範圍實施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為被告。
這是對超出法定授權範圍實施行政行為被告的確定。
(八)複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不作複議決定時被告被告的確定。
最高人民法院《若干問題解釋》第22條規定:“複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不作複議決定,當事人對原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告;當事人對複議機關不作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複議機關為被告。”因此,如果行政管理相對人起訴複議機關不作為,就應當以複議機關為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