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
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辛寅遜或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
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
不過”春聯”一詞最早來自於明初朱元璋當皇帝時。
春聯起源於什麼朝代?
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從宋代開始,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慢慢桃符開始被紙張所取代,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的“春貼紙”和“春聯”。
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貼春聯已成風俗,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上,房子頓時生輝。
一、春聯習俗真正在全社會形成的時間是在明朝的中早期,具體時間段約為公元1400-1500年之間。這裡所說的“春聯習俗”,有三個要素:
1、是必須使用專門創作的偶句;
2、是必須是寫在紅紙或彩箋紙上;
3、是上下聯必須分別貼在門的兩旁;
4、是在全社會形成大面積的流行。
二、春聯的產生在民俗上有兩個源頭:桃符和春帖子。桃符習俗和春帖子習俗由來久遠,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上面出現過多種圖形和文字,“獨立使用的對偶句”只是上面多種文字形式中的一種,之外還存在著不一定對偶的“祈福文字”和四句或八句的詩歌等。
三,桃符習俗、春帖子習俗、春聯習俗,其實是相對獨立的三種年節習俗,都有其獨立的發展軌跡,桃符和春帖上只是偶爾出現“獨立使用的對偶句”;春聯習俗則必須使用獨立的對偶句,這裡的對偶句才可以被稱為嚴格意義上的“春聯文體”。
擴充套件資料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
貼春聯,是中國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豔。
表達一家一戶對新年的美好願望,諸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之類;或與中華民族干支紀年文化相關連,春聯中嵌有“鼠”、“牛”、“虎”、“兔”、 “龍” 、”蛇“、”馬“、”羊“等生肖物名,如“錦鯉飛身酬遠志;祥羊跪乳感親恩”等。
一些春聯還注意反映不同行業、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觀”。因此,認真研究春節時人們張貼的春聯,無疑是觀察民間風情的一個有意義的途徑。
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貼春聯已成風俗,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上,房子頓時生輝。
春聯的另一**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在農村或者小縣城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別顏色紙張寫的春聯:原先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擴充套件資料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到了五代十國時,桃符又慢慢發生了演變。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
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
但從宋代開始,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慢慢桃符開始被紙張所取代,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的“春貼紙”和“春聯”。
春節裡的習俗千千萬,各地有各地的不同。但是在貼春聯這件事情上,東西南北中的人們都會達成默契——在臨近年關的那幾天,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會扮上豔麗的紅裝。平仄參差,音律諧和;語句精練,意蘊吉祥。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
《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二副春聯。
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
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
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鬱壘”,而且還擴充套件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哥去搜尋啊 , 晚上記得我幫你查下
)春聯的古詩詞是什麼?
春聯起源於哪個朝代
五代十國,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春聯。
對聯起源於什麼朝代啊?
春節貼春聯起源於哪個朝代
貼春聯起源於傳說,說原來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會在每年最後一天來吃人,人們就在這天燒竹節利用竹節炸裂的聲音來嚇走年,演變成了今天的爆竹,人們還會在門上貼紅紙,因為年怕紅色,演變成了今天的春聯
貼春聯最早出現的朝代哪朝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
、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
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
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春聯源於桃符,是我國古代人們在新年時掛在大門倆側的桃木板子。上面畫有神像,用以鎮鬼軀邪,祈求安泰。
桃符興起於南北朝,後來不畫神像,只寫《神荼》《鬱壘》倆個門神的名字,或寫上吉慶的話,這是春聯的胚胎。
五代後蜀主在亡蜀前一年的除夕自題桃符板於寢門: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後來改書於紙。
到了宋代,春聯廣泛應用。王安石的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桃符換舊符就說明了這個事情。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
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
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春聯始於什麼朝代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