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北京城區的範圍主要圈定在舊城牆(即今二環路的位置)以內,城區呈明顯的“凸”字形,城區內的街巷呈方方正正的棋盤形狀。此後,隨著城市建設大規模地推進,城區迅速向四周擴延,城市的街巷格局和麵貌也不可避免地發生改變。20世紀50年代,在舊城以外陸續建設了西直門外大街、東直門外大街、德勝門外大街、安定門外大街、朝陽門外大街、建國門外大街、永定門外大街、廣安門外大街、阜成門外大街、復興路等一批城市主道路,原先方方正正的棋盤狀路網結構也由此變得不規則起來。
而引起北京路網結構發生重大改變的,則是環路和放射狀道路的出現。
二環路是圍繞北京舊城的一條環路,位於.北京舊時城牆、城門的基址上。自20世紀70年代動工修建,歷時20餘年,直到1992年9月打通東西廂和南廂工程後才全部完工,它是我國第一條全封閉、全立交、無紅綠燈的城市快速環路。
二環路全長33公里,由15條環繞內城的道路和9條環繞外城的道路構成,全線共建有30座立交橋。由於15條環繞內城的道路都是在內城城牆、城門被拆除的基礎上興建的,為秉承歷史文化,這些道路的命名一般都以相應的古城門來對稱命名,如“復興門北大街、復興門南大街”,“德勝門西大街、德勝門東大街”等。而環繞外城的道路均是在護城河外側修建的,與城牆、護城河拆、填無關,但又因瀕臨護城河,故在其命名中,除像內城環路一樣以古城門來對稱命名外,還以“濱河”為稱,如“廣安門北濱河路、廣安門南濱河路”,“永定門西濱河路、永定門東濱河路”等。
北京的三環路最早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可以在地圖上找到它的雛形。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北京的三環路出現得比二環路早,只不過全立交、無紅綠燈、快速的三環路比同樣路況的二環路要晚幾年出現。東三環北路和中路始建於50年代初期,當時稱建設路;北三環中、東段和南三環中、東段在五六十年代都已經陸續建成;到1981年時,隨著西三環和南三環西段的建成,整個三環路全線貫通。
全長48公里的三環路,在90年代又進行了大規模高標準的技術改造,於1994年9月建成通車,成為北京市第二條全封閉的快速環路。全線共建有41座立交橋。三環路基本呈正方形走向,環繞當時的大部分城區,與二環路不同,它基本是在農田與村舍的基礎上拓建的,故而沒有太多的歷史重負,反映在名稱上,也簡單明瞭。
按方向總體上可分為東、西、南、北四大段,每段又各分為北、中、南路或東、中、西路三段。
進入21世紀,北京城的建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時期,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特別是自2001年7月第29屆奧運會申辦成功之後,北京的路網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四、五環路相繼建成,六環路幾近全部完工。這些環路的通車帶動了城市的住宅建設,此後新建小區層出不窮,中心城區向五環“攤大餅”式地發展,城市建成區面積增長迅速。依據筆者根據不同時期地圖進行目估比較的結果,發現如今的北京城區面積至少相當於建國初期的八倍,這裡所說的還僅僅是到五環內外的中心城區的面積,不包括外圍衛星城(郊區縣城區)的面積。
整個四環路的建設持續了十餘年,在1990年北京舉行亞運會之前,四環路的部分路段,主要是北四環學院路到四元橋路段,就已建成通車。國慶50週年之際,東四環路建成。2001年申奧前夕,整個四環路全線貫通,北京市**將其列為“申奧大道”,足見當時四環開通時的磅礴氣勢。
四環路全長65公里,全線共建設大小橋樑147座。它的建成,使得地圖上原有的中關村路、海淀路、昆明湖南路、五棵松路、豐臺路等路名永遠成為歷史。
五環路在當初規劃時曾被命名為“公路一環”,可見當初城市規劃時更多地考慮到它是一條環繞主城區、連線各邊緣城區的高速公路而已,並且也是按高速公路標準進行設計的,但通車後不久即取消收費改為城市快速路,說明城市的發展已迫使它的功能進行必要的轉換,由設計為郊區的環城高速變為實際的城區主幹道了。五環路全長99公里,建成於2003年。共架設大小立交橋70餘座,從地圖上看,一座座線條流暢、宛如道道彩虹的立交橋成為五環織入北京路網的一個個重要結點。
六環路是北京市總體規劃中的環形高速公路之一,連線了北京各主要放射性高速公路,是北京市高速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六環路規劃全線總長為190公里,已建成北、東、南段約150公里,西段約40公里的路段將於今年年底前完工。從地圖上看,六環路酷似人體的心臟外形,連通了北京遠近郊區的多個邊緣集團和衛星城鎮。…….
很簡單啊,人家主席要的就是這種感覺
北京一環都是住的什麼人?職業家庭方面可以具體說說嗎?
北京沒有確切的一環說法,一般指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基本是歷史建築,比如故宮、天安門等等,這個區域內大部分是故宮,除了工作人員是沒有什麼外人居住的。
按照過去的老說法,“一環”就是指故宮四周的圍牆,包括護城河;也就是說“一環”內就是故宮。也可能還包括故宮南邊的中山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天安門,而以其南的長安大街為界。
故宮為中心的一環路,是以長安街、南長街、北長街、景山前街、北池子、南池子組成的環路,才是真正的一環路。這是一個規規矩矩的矩形環路,而且是以故宮為中心的。
住在北京一環的人有景區工作人員,有北京老居民。他們從事各行各業,有普通人,也有千萬富翁。
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這些歷史建築集中在一環以內,但這明顯不是供人居住的。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四合院和老胡同在二環以內,這也是老北京們最留戀和集中的地方。如今一套四合院的**起碼在每平15萬元以上,遇到交通便利、院落寬敞的宅子價錢過億一點也不誇張。
然而儘管這裡寸土寸金,但你千萬不要以為居住在這裡的人就全是富豪。生活在這周邊的人,住在這裡的人大多都是工作人員以及來往的遊客,即便是有一些老宅在一環以內的人,那也是非常有背景的人。
不過,相對於三四壞的人來說,可能一二環的人除了房子並沒什麼錢,因為北京前幾年拆遷時都是從三四壞開始,那些拆遷戶都分到幾套房子,而一二環要保持它原有的風貌,都是一些古建築,沒什麼高樓大廈。
但生活在一二環的人們還是挺幸福的,周邊皇城環繞,好像生活在故宮裡一樣,每天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到這裡**旅遊,每逢兩會國慶以及盛大節日時,還有機會見到領導人以及名人明星。
其實北京的一環多半是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這個區域基本上就是故宮等一些歷史建築,這幾個地方也是遊客們來北京的必去之地,而這裡除了工作人員之外也沒有什麼外人居住在這了,如果有人在一環居住,那麼一定是具有身份的人。
在二環這個範圍內大部分都是老胡同還有四合院,充滿了北京大院的味道,雖然看起來有點破舊但是極具歷史意義,在這片區域就是寸土寸金,能住在這裡的人都是富豪,一套下來差不多要上億元,還有一些北京的本地人,所以這些靠著房子都能成為富豪了。
北京這座城市不僅是我國的首都,更是很多人都向往的一座城市。北京是全國的中心,經濟發達,發展機會多,因此北京便湧進了這座城市。
目前北京有800萬北漂在北京打拼,雖說北京已經有了二環、三環、四環、五環、六環,但是大多數的北漂都是居住在五環之外。
在房價極高的北京,一環二環住的都是什麼大人物?看完羨慕不已
住在北京一環二環的都是些什麼人?今天漲知識了
住的是工作人員和一些很有錢的人吧,我覺得可以住在北京一環就說明這個人的實力很強,他肯定很有錢,要知道北京的房價可是很貴的,能住在北京一環真的很厲害。
北京一環住的大多都是有錢或者有背景的人,因為一環的地價非常高,房子也不會輕易**,所以能住在一環肯定是條件很好的。
北京一環基本上沒有什麼人住吧,這個區域內大部分是故宮,除了工作人員是沒有什麼外人居住的。如果要是有的話,那也是非富即貴之人。
我覺得在北京一環住的人一般都是有實力有背景的,要不然北京物價那麼高,一般人也不可能在北京一環買到房子,也有可能是富豪。
住的應該都是老一批的工作人員,住一環的基本都是老北京人,他們職業應該就是北京一些做行政的,還有一些應該是做生意的。
一環住的是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