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畫面上被攝體是前面清晰而後面模糊,有的畫面上被攝體是後面清晰而前面模糊,還有的畫面上是隻有被攝體清晰而前後者模糊,這些現象都是由鏡頭的景深特性造成的。可以說,景深原理在攝像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景深,將有助於拍出滿意的畫面。
決定景深的主要因素有如下三個:
1、光圈 在鏡頭焦距相同,拍攝距離相同時,光圈越小,景深的範圍越大;光圈越大,景深的範圍越小。這是因為光圈越小,進入鏡頭的光束越細,近軸效應越明顯,光線會聚的角度就越小。這樣在成像面前後.會聚的光線將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來離鏡頭較近和較遠的不清晰景物具備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
2、焦距 在光圈係數和拍攝距離都相同的情況下,鏡頭焦距越短,景深範圍越大;鏡頭焦越長,景深範圍越小。這是因為焦距短的鏡頭比起焦距長的鏡頭,對來自前後不同距離上的景物的光線所形成的聚焦帶(焦深)要狹窄得很多,因此會有更多光斑進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區域。
3、物距 在鏡頭焦距和光圈係數都相等的情況下,物距越遠,景深範圍越大;物距越近,景深範圍越小。這是因為遠離鏡頭的景物只需做很少的調節就能獲得清晰調焦,而且前後景物結焦點被聚集得很緊密。這樣會使更多的光斑進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區域,因此景深就增大。
相反,對靠近鏡頭的景物調焦,由於擴大了前後結焦點的間隔,即焦深範圍擴大了,因而使進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區域的光斑減少,景深變小。由於這樣的原因,鏡頭的前景深總是小於後景深。
實際拍攝時,為了突出主體,往往要景深小;強調場景又需要大的景深。控制景深是攝影的基本功。控制景深有以下三種方法:
1.改變拍攝距離:使用同一支鏡頭焦距恆定時,當光圈一定時,拍攝距離越遠,景深越大;拍攝距離越近,景深越小。
2.改變光圈大小:使用同一支鏡頭焦距恆定,當拍攝距離一定,光圈小,景深大;光圈大,景深小。
3.改變鏡頭焦距:在同一拍攝距離,使用相同光圈的情況下,短焦距時,景深大;長焦距時,景深小。
綜上所述,實際拍攝中景深大小是上面三種方法綜合的結果,具體結論是,欲得到最大的景深效果,應該使用短焦距的鏡頭,選用最小的光圈拍攝。欲得到最小的景深,應該使用長焦距鏡頭,選用大光圈,以儘可能近的拍攝距離拍攝。
景深效果 以景深** 為主.
拍攝之前的取景,鏡頭內的光圈是全部開啟的.
只有在按下快門的一剎那,光圈才會到您設定的大小.
單鏡頭反光相機帶有景深**按鈕,它把鏡頭光闌收縮到所選定的實際”工作”光圈上。這是目測景深所需要的,因為沒有它的話,你永遠是隻能通過現代相機的最大光圈去**景物。
按下景深**鈕,你就可以看到景物分別在f/8、f/11或f/22時的效果,能夠一目瞭然地評估出哪一部分景物非常清晰、一般清晰或完全虛掉了。調焦屏自然會變暗,在最小光圈時幾乎變黑,除非照明極完。你在決定這個控制系統“無用”之前,切記自己的眼睛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適應較暗的光線。
把光圈調到f/4,然後到f/5.6,等等,緩慢地移動到更小的光圈。這時由於取景屏逐次變暗,而你的眼睛為了改善弱光下的視力,瞳孔就會開得更大。
即便如此,在烏雲密佈的日子,若用f/22拍攝,景深**可能確實沒有什麼用處取景屏大暗以至於無法評估可接受的清晰區域。
為避免這類失誤,特別是用望遠鏡頭拍攝時,就要使用最深**系統。景深**是有用的——除非是用鏡頭的最大光圈拍攝,唯有此時說景深用不著**才是準確的。
我堅持認為這些問題都是非常基礎的。
我來回答下,希望你認為是“專業”的。
“景深預覽”功能不是讓你看到“景深”那麼簡單,而是讓你看到“準確的景深”。所以要以“景深預覽”功能下為準。
現在的相機為了方便使用者使用,通常在取景的時候將光圈開到最大。
好處是:
1.方便對焦(光圈最大,景深最小。焦點的位置自然就很清楚)
2.使取景框明亮(光圈最大的時候,進入取景框的光線就最多。原因我不解釋,你是有基礎的,跟相機的取景方式有關。)所以當你從取景框裡看到的通常是最小景深。
只有當你按下快門釋放鈕時,光圈才在瞬間變化成你設定的光圈大小,這時候的景深才是準確的。“景深預覽”就是模擬拍攝一瞬間光圈的大小,從而讓人在取景框中看到“準確的景深”。
切入你說的那幅“葉子”**。這張**在取景時,相機光圈同樣處在最大化狀態,所以你看到了最小景深的情景。但是與拍攝的**上的景深並不一樣(除非選用最大光圈拍攝這張**,原理同上)。
光圈控制景深的原理需要畫圖跟你說,我不會在“知道”裡面畫圖,所以引用別人的連結。
http://www.xitek.com/book/optical/depthoffield.htm
你有基礎,所以很容易就能看明白。
最後,勸你一下,玩攝影也不是玩了一天兩天了,為什麼不買本攝影的教材好好看看呢,不管什麼東西都要從基本的學起。不要覺得弄個相機拍拍**、看點科普性質的攝影知識就算是玩攝影,“玩”字可不是那麼隨便用的。
當初我本科學攝影的時候,大一時老師不允許我們買相機,全班公用一臺相機做演示用。教了我們一年相機理論知識,讓我們自己動手做相機,交的作業全部用自己手工相機拍攝,並且對**的藝術性有要求。直到大二了才建議我們每人買一臺相機,那時候用的機械相機壞了我們自己就可以修,有條件的還自己做零件,我們幾年的大學課程就是這麼玩著過來。
這種“玩”當中可以學到真正的知識。
所以不喜歡你的態度,非常不喜歡。
光圈大小改變景深效果這一說又如何解釋?
為保證取景器的光線亮度,取景狀態下的光圈都是這個鏡頭焦距下的最大光圈.只有在景深預視下才會收縮光圈到預定值看到實拍時的景深.取景器亮度明顯下降.到f32下幾乎無法看清.
所以大家所說的單反機取景所見沒有視差只是視場範圍,並不一定是拍下效果,特別是景深可能完全不同.
光圈控制景深的原理,
請看http://www.xitek.com/book/optical/depthoffield.htm
光圈大小和你的眼睛一樣調節光的亮度。
自個琢磨吧··不然買本書看吧··誰有功夫給你打那麼多字寫篇**
想那麼多幹嘛?你想製造相機嗎?原理搞明白了不見得就能拍好**!光圈大小改變景深,知道了就得了唄,要什麼解釋啊!累不累?
光圈和景深的關係
首先,光圈的基本作用是調節相機的進光量,通過光圈大小的改變,從而控制在單位時間內光線進入相機內的多少,也就是控制了**的**量,從而控制了**的亮度。所以,光圈越大,單位時間裡進入的光線越多,**量就越大,**就越亮。反之,光圈越小,**就越暗。
而景深指的是焦點前後景物清晰的範圍,景深範圍大的話就稱為大景深,小的話稱之為小(淺)景深。一般影響景深主要有三個要素,分別是攝距(被攝物件與鏡頭的距離)、鏡頭焦距、光圈。
從以上3張對比圖我們可以看到對焦點是左上角的臉,光圈越小(f/8那張,小光圈),後面的臉便越清楚;光圈越大(f/2.8那張,大光圈),後面的臉越虛化。還有一點,對焦的位置也會影響景深的位置,如果f/2.
8那張**的對焦點是第二張臉,那麼第1、3和4張臉便會變得虛化而對焦那張臉則會保持清楚。
所以,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淺);光圈越小,景深越大(深)。當然,景深和距離的關係,我們也可以很好理解了;距離越近,景深越小;距離越遠,景深越大。
小景深意味著焦點前後景物的清晰範圍比較小,大景深則意味著焦點前後較大範圍內的景物都是非常清晰可見的。
那什麼時候用什麼光圈/景深呢?可以這麼說,這個沒有絕對,完全根據個人的需要而定,但通常風景照會使用深景深(因為想整個風景變得清楚銳利),而人像照便會使用淺景深(因為想人物在相中變得突出),但需要注意一點的是,風景照也可以用淺景深來創作,人像照也可以用深景深,所以用哪種景深完全根據要求而定。
瞭解相機的光圈與景深
光圈,景深,焦距,三者的關係?
1、景深與光圈的關係
景深與光圈有著密切的關係。當我們開大照相機光圈時,實際上就是在縮小拍攝的景深範圍,反之就是加大拍攝的景深範圍——這是一條不可違背的“鐵律”:即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景深與焦距的關係
景深與照相機鏡頭的焦距的長短同樣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一支50mm的定焦鏡頭與一支100mm的定焦鏡頭相比,50mm的定焦鏡頭所拍攝的景深範圍肯定要比100mm的定焦鏡頭的景深範圍要大——這也是一條不可違背的“鐵律”:即焦距越長,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擴充套件資料
景深公式的中文表述:
景深=(2×彌散圓直徑×鏡頭焦距的平方×光圈值×對焦距離的平方)/(鏡頭焦距的4次方-彌散圓直徑的平方×光圈值的平方×對焦距離的平方)
後景深=(彌散圓直徑×光圈值×對焦距離的平方)/(鏡頭焦距的平方-彌散圓直徑×光圈值×對焦距離)
前景深=(彌散圓直徑×光圈值×對焦距離的平方)/(鏡頭焦距的平方+彌散圓直徑×光圈值×對焦距離)
景深與光圈有著密切的關係。
當開大照相機光圈時,實際上就是在縮小拍攝的景深範圍,反之就是加大拍攝的景深範圍——這是一條不可違背的“鐵律”:
即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景深與拍攝距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只有在合適的拍攝距離範圍內上述兩條“鐵律”方可成立,一旦超越拍攝距離——指近距離拍攝時,其景深幾乎不存在所謂的“範圍”的概念——只是一個面(點)了,微距拍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即距離越遠,景深越大;距離越近,景深越小。
景深就是在所調焦點前後延伸出來的“可接受的清晰區域”。
從以下景深示意圖就可以理解景深的含義了。
公式:前景深範圍⊿l1=(f?δ?i↑2)/(f′↑2+f?δ?i)
後景深範圍⊿l2=(f?δ?i↑2)/(f′↑2-f?δ?i)
全景深範圍⊿l=⊿l1+⊿l2
公式中:f′——鏡頭的焦距
f ——鏡頭的光圈數
δ —— 容許的彌散圓直徑
i ——對焦的物平面到鏡頭的距離
說明:我不會在這裡輸入數學公式,word裡的公式也貼不上,只好這樣了。↑2表示前面一個數值的平方。
容許的彌散圓直徑應為標準鏡頭焦距的1/1000,135相機標準鏡頭為50mm,允許的彌散圓直徑為0.05mm。
我用公式算了一下,如果50mm鏡頭,光圈2,距離10米,則⊿l1=2.86m,
⊿l2=6.67m,所以這時的景深範圍為7.14m至16.67m,與景深表上查得的資料相符。注意計算時要將毫米全都換成米,所以很麻煩。
你給的資料,⊿l1=15.6m,⊿l2為無窮遠,所以清晰範圍應該在14.4米到無窮遠。
因為對焦點在30米,已經算是無窮遠了,所以景深表裡查不到,不知算得對不對。要注意,這裡是按照50mm的標準鏡頭計算的,如果用長焦,可以把你鏡頭的焦距代進去,自己算一下。
公式是有的,但計算麻煩,估計一般情況下不會有人用來計算景深。
光圈與焦距哪個對景深影響大,用單反拍攝時,光圈和焦距,那個對景深的影響大?
拍攝距離和焦距,哪個對景深的影響大?請專家指點
物距和焦距的關係是什麼,物距相距焦距三者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