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溶血性輸血反應,溶血性輸血反應

溶血性輸血反應是輸血後紅細胞受到破壞引起的一系列反應,可以分為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和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兩類。1.3.1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多由於血型的書寫、檢測、核對等人為的錯誤造成的,其發病原因如下。(1)免疫性溶血反應:①abo血型不合:抗體為igm抗體,為天然完全抗體,主要引起血管內溶血;②rh血型不合:抗體為ig

  溶血性輸血反應是輸血後紅細胞受到破壞引起的一系列反應,可以分為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和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兩類。

  1.3.1 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 多由於血型的書寫、檢測、核對等人為的錯誤造成的,其發病原因如下。

  (1)免疫性溶血反應:①abo血型不合:抗體為igm抗體,為天然完全抗體,主要引起血管內溶血;②rh血型不合:

  抗體為igg抗體,為免疫性不完全抗體,主要引起血管外溶血;③其他血型系統不合引起的溶血;④獻血者間血型不合:見於大量輸血或短期內輸入多個獻血員的血液。

  (2)非免疫性溶血性輸血反應指低滲液體輸入、冰凍或過熱破壞紅細胞等,臨床較少見。

  1.3.2 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 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主要屬於血管外溶血,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患者多因在幾個月或幾年前輸血或妊娠等原因被免疫,產生了“回憶性抗體”,再次輸血時,體內抗體滴度迅速增高,即可溶解輸入的紅細胞。多由abo以外血型不合引起,尤其以rh血型不合最為常見,嚴重者2周左右才出現發熱、貧血、黃疸等臨床症狀。

  預防措施:最好的預防是嚴格準確地進行輸血前試驗,包括abo血型正反定型、rhd定型、交叉配血試驗。交叉配血試驗應包括鹽水介質和非鹽水介質試驗,如抗球蛋白試驗、酶、聚凝胺等試驗。

  對有輸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應做不規則抗體篩選。每次輸血前所用血標本只能在輸血前48h內抽取。此外,要認真遵守輸血制度,嚴防在書寫、登記、標籤和核對等環節上發生錯誤。

  由經過專門訓練的輸液、輸血小組或專人進行輸血。

  由輸血引起的其他反應雖不多見,但反應型別頗多。如出現全身性紫癜和血小板減少,異物輸入引起的空氣栓塞和異物栓塞,過快和過量輸血引起血液迴圈負荷過大、枸櫞酸中毒、高血鉀症、含鐵血黃素沉著症以及輸血引起的諸多傳染病等。

  溶血性輸血反應。這是輸血最嚴重的併發症,有即發性和延遲性溶血性輸血反應。表現為發熱,發冷,噁心嘔吐;呼吸急促,心動過速,血壓降低;貧血,血紅蛋白尿,血紅蛋白下降,血漿呈紅色,尿隱血試驗陽性,手術區滲血,黃疸,胸背痛(與細菌性汙染反應,過敏反應的主要鑑別要點)。

  原因由於輸血供者與受者之間免疫不相合,輸入未發現的抗體,輸血時同時輸入低滲液體等。處理予立即停止輸血,保持靜脈通道通暢,抗休克,防治arf和dic,必要時考慮換血**,血液透析等,再輸血時嚴格交叉配血。

  多次接受輸血的病人為什麼易發生非溶血性輸血反應

  溶血性輸血反應

  溶血性輸血反應是輸血後紅細胞受到破壞引起的一系列反應,可以分為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和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兩類。

  1.3.1 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 多由於血型的書寫、檢測、核對等人為的錯誤造成的,其發病原因如下。

  (1)免疫性溶血反應:①abo血型不合:抗體為igm抗體,為天然完全抗體,主要引起血管內溶血;②rh血型不合:

  抗體為igg抗體,為免疫性不完全抗體,主要引起血管外溶血;③其他血型系統不合引起的溶血;④獻血者間血型不合:見於大量輸血或短期內輸入多個獻血員的血液。

  (2)非免疫性溶血性輸血反應指低滲液體輸入、冰凍或過熱破壞紅細胞等,臨床較少見。

  1.3.2 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 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主要屬於血管外溶血,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患者多因在幾個月或幾年前輸血或妊娠等原因被免疫,產生了“回憶性抗體”,再次輸血時,體內抗體滴度迅速增高,即可溶解輸入的紅細胞。多由abo以外血型不合引起,尤其以rh血型不合最為常見,嚴重者2周左右才出現發熱、貧血、黃疸等臨床症狀。

  預防措施:最好的預防是嚴格準確地進行輸血前試驗,包括abo血型正反定型、rhd定型、交叉配血試驗。交叉配血試驗應包括鹽水介質和非鹽水介質試驗,如抗球蛋白試驗、酶、聚凝胺等試驗。

  對有輸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應做不規則抗體篩選。每次輸血前所用血標本只能在輸血前48h內抽取。此外,要認真遵守輸血制度,嚴防在書寫、登記、標籤和核對等環節上發生錯誤。

  由經過專門訓練的輸液、輸血小組或專人進行輸血。

  由輸血引起的其他反應雖不多見,但反應型別頗多。如出現全身性紫癜和血小板減少,異物輸入引起的空氣栓塞和異物栓塞,過快和過量輸血引起血液迴圈負荷過大、枸櫞酸中毒、高血鉀症、含鐵血黃素沉著症以及輸血引起的諸多傳染病等。

  溶血性輸血反應。這是輸血最嚴重的併發症,有即發性和延遲性溶血性輸血反應。表現為發熱,發冷,噁心嘔吐;呼吸急促,心動過速,血壓降低;貧血,血紅蛋白尿,血紅蛋白下降,血漿呈紅色,尿隱血試驗陽性,手術區滲血,黃疸,胸背痛(與細菌性汙染反應,過敏反應的主要鑑別要點)。

  原因由於輸血供者與受者之間免疫不相合,輸入未發現的抗體,輸血時同時輸入低滲液體等。處理予立即停止輸血,保持靜脈通道通暢,抗休克,防治arf和dic,必要時考慮換血**,血液透析等,再輸血時嚴格交叉配血。

  溶血性輸血反應是指受血者在輸血後,血迴圈內的紅細胞受破壞的反應,免疫和非免疫因素均可導致溶血性輸血反應。 免疫誘導的主要是因為輸注血型不配合的血液而造成。紅細胞破壞有兩種型別,血管內和血管外。

  造成血管內溶血的大多是igm型抗體,典型的常見的並最具危險性的是abo不配合輸血;引起血管外溶血的抗體大多是igg型抗體,不需啟用補體,常見的是rh血型系的抗體,尤其是抗d抗體。 血管內和血管外溶血癥狀相似,但通常血管外溶血癥狀較輕,輸血後有黃疸、血紅蛋白尿是其特徵。

  簡單點說是輸血時血型不符。。引起血管內或者血管外溶血 有急性和遲發性兩種

  如何判斷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及處理

  (一)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的臨床表現

  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的臨床表現有發冷發燒、噁心嘔吐、多處疼痛(腰、背、腹、胸、頭、輸注處)、呼吸困難、低血壓、心跳快、血紅素尿、過度出血等。

  (二)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的處理

  1.停止輸血、監護病人生命體徵(vital signs)。

  2.核對病人及血品資料,若發現錯誤立即通知值班醫師處理,也告知血庫,並追查另一血袋是否錯輸至別的病患。

  3.換下輸血器,以生理鹽水維持靜脈通路。

  4.抽取輸血後血標本3ml置紫頭管,並將未輸之血袋、輸血後尿液送回血庫。

  5.血庫要觀察血品有無溶血現象。

  6.觀察病人輸血前後血漿顏色。

  7.重作輸血前、輸血後血標本abo血型、抗體篩檢、直接抗球蛋白試驗(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t)。若抗體篩檢發現抗體,要做抗體鑑定。

  8.若病人血漿中找不到與受血者不合的抗體,要對血品做抗體篩檢及直接抗球蛋白試驗。並加作小交叉試驗。

  9.若非免疫造成溶血,要調查輸血的技術。

  10. 若證實為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要以生理鹽水及5%葡萄糖(1:1比率)每天給3000ml/m2。

  但要注意病人液體及電解質平衡,尤其對年老或原來就有心臟病或腎臟病的人,要避免給水過多。若發生少尿,要避免給水過多。

  11. 給予利尿劑(靜脈注射(速尿)furosemide或(甘露醇)mannitol)維持每小時尿量100 ml 左右。mannitol的初劑量為20%mannitol 100ml/m2於30-60分鐘內給完。

  接著的12小時,每小時給30ml/m2。

  12. 給予小蘇打(sodium bicarbonate)維持尿ph值在7以上。

  13. 考慮使用低劑量的多巴胺(dopamine)(1-5g/kg/minutes)來擴張腎血管。

  14. 若發生低血壓要考慮使用dopamine。